close





「冒著可能被認為荒謬的危險,讓我這樣說,真正的革命,一定是受到強烈的愛所指引。」- Ernesto,Che,Guevara 

關於格瓦拉,跟一般人一樣,是從那幅著名的「英勇的游擊隊員」頭像開始認識起。2004年「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帶我走向了南美大陸,並想試圖去瞭解這個受到英雄般崇拜的悲劇性人物,研究了一陣子後,礙於南美洲民族的名字實在難記得緊,加上不熟悉的地理環境,熱情沒多久就被澆熄。2009年911,大導演Steven Soderbergh所導,描述這位左派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傳奇生涯的史詩《切:28歲的革命》、《切:39歲告別信》在台灣上映。

即使知道這兩部片的演出手法不是那麼可口,對於切‧格瓦拉不熟的人觀賞時會覺得有點悶,不過還是利用非假日的晚上去看了這兩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所幸這種冷門片
看得人實在不多,場次時間又偏僻(21:40演出,九點半去劃位都有位置,整場不超過20個人),這時候優惠價實在很親切(174大洋),平易到忘了我是
在台北看電影。唯一忌憚的是片子看完皆是午夜時分,阿飄月半夜不回家實在毛毛的,所幸信義區午夜仍是人聲鼎沸。

切·格瓦拉(Ernesto,Che,Guevara)出生於阿根廷的貴族家庭,在念醫學系的時候休學一年,跟好友騎著摩托車到南美各地遊歷,這段期間看遍了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讓他覺醒了(這段故事最後被拍成「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之後回到阿根廷考上醫師,但當時候的阿根廷由貝隆政府進行獨裁統治(音樂劇Evita那個裴隆,而安德魯洛伊韋伯把Che寫進去跟Eva Peron有一段情是假的),擔心兒子被徵用做軍醫的老媽讓格瓦拉逃離阿根廷。

格瓦拉離開阿根廷之後在南美玻利維亞跟瓜地馬拉遊走,最後被迫轉往墨西哥,在那裡,他遇見了菲德爾·卡斯楚。首部曲《切:28歲的革命》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在一場餐會後,1956年11月25日,82個人搭著原本設計只能容納12人的「格拉瑪號」(Granma)前往古巴,最後只有12個人見證古巴革命成功。電影從這裡一直演到距離古巴首都哈瓦那一百八十公里的路上,中間夾敘格瓦拉在1964年12月,代表古巴出席聯合國第19次大會的演講及一些行事。中間絕大多數的時間我承認我搞不清楚哪裡是哪裡,哪個人是哪個人,電影的敘事風格非常平靜,是的,平靜,沒有什麼灑狗血的鏡頭,以一種近乎紀錄片的角度拍攝著。

古巴革命成功以後,在西半球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格瓦拉一開始被任命為檢察長,負責對巴蒂斯塔時代的戰犯,在此期間也是他負面評價的主要來源,據推測刑決了高達六百人,而受難者家屬當然對此相當不滿(1962年逃離古巴的Humberto Fontova,稱其為killing machine),之後格瓦拉被任命為國家銀行總裁,開始對古巴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企業收歸國有,並實行了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為工業部長。

1965年4月1日,他離開了古巴,在卡斯楚公佈的格瓦拉道別信裡,格瓦拉宣稱他將切斷與古巴的一切聯繫,投身於世界其他角落的革命運動。為此,格瓦拉深覺在道義上他不應回古巴。而二部曲《切:39歲告別信》就從卡斯楚公開唸出那封道別信開演。格瓦拉易容成禿頭,假裝成美國探員抵達拉巴斯(透過搖晃鏡頭我想到「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這本一年前看過的書),隨著吉普車在「世界上最危險的道路之一」搖晃著,格瓦拉化名後繼續第三世界奮戰著,游擊隊是格瓦拉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武裝鬥爭的領導者和參加者就是游擊隊本身」、「游擊隊是先鋒隊的先鋒隊」,但希望挑起革命的格瓦拉對玻利維亞的錯誤判斷令他後來慘敗。

因為他忽略了玻利維亞後面的那個國家--美國,因為美國的援助,玻利維亞軍隊得到了美國陸軍特種部隊顧問訓練,當中更包括了一支以應付叢林戰而組織的別動隊。而格瓦拉在游擊當中卻得不到地方分離分子及玻利維亞共產黨的預期協助。再加上通訊失聯,使得格瓦拉所領軍的游擊隊與其他游擊隊無法會合,使得他陷入了完全隔離的境界,最後在玻利維亞叢林彈盡源絕遭到美國中情局補殺、處決。在最後峽谷對決中,零散的游擊隊面對如螞蟻般的政府軍,電影充分顯示出了那種孤立無援的無助感。

以上資料改寫摘要自於wikipedia有關切·格瓦拉古巴革命共產主義格瓦拉主義的相關條目。

看完首部曲的隔天,在上班的途中,因為提早十分鐘出發,車況挺好,騎到市民大道時,突然有一些想法湧上。一開始是想要瞭解格瓦拉的想法跟價值觀形成,還有跟卡斯楚之間關係,這是想要再繼續研究的。而對於共產主義也還流於字面上的理解程度,這幾天看了一堆討論及文章後才慢慢瞭解其時空背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共產主義要在社會物質基礎發展成熟後才能實現。這樣的社會在現實生活中尚未達成,共產主義也節節敗退的由資本主義所取代,但在資本主義興盛之後,基礎建設快速成熟發展的情況下,原本儲存空間及傳輸速度的限制也消失,經由電腦得到一份資訊的副本並不會影響原本資料的完整性,而透過網路分享的機制,人們可以快速的傳播訊息、吸收訊息並做出回應。共產主義好像經由網路的革命而再次被實踐。由於資訊可以被大量的複製而不損其實體,共產機制不受限於只是實體的分享而實現。在過去如果說共產主義在實體世界裡有nation這個範疇在限制,那網路世界呢?

我不曉得,也許是語言跟文化的隔閡吧,不過隨著google的翻譯年糕已經有高達四十幾種語言的發展,語言的隔閡也可能被打破(雖然現在還是蠻蹩腳),文化的隔閡也可能由各式各樣的SNS工具而互相瞭解(可以多fallow一些外國人..)。

最後,我想當知識、資訊的傳遞已經不是問題,剩下的最大問題就是人類究竟可以承載多大的資訊量?據悉,大部分人類的大腦開發程度,都不到1%,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或者,將大腦透過一些工具連結到網路這個最龐大的資料庫(隨時隨地可上網,現在也已經達成)。

從格瓦拉跑到這邊來好像離題離太遠了....收工...而且重點是...我寫這篇文真是太自不量力了,根本表達不到格瓦拉的萬分之一,有興趣深入的人請自行google吧。

PART 1:The Agentine (下面這齣預告已經包含了上下兩集的片段)









Part 2:The Guerill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rpheusyk 的頭像
    morpheusyk

    morpheusyk,the simplexity

    morpheus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