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年買了書,拖了半年在2007年看完,剛好又過了快一年的時候,去看了現在還在上映的電影,老實說,書比較好看!但沒看過書直接去看電影的,還是會哭的西哩嘩啦吧。

請容我拿之前寫的一小段讀書感想湊一下篇幅:

 

故事的前半段是講主人翁阿米爾跟他的僕人兼好友哈山在喀布爾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在經過一個不忍卒賭背叛之後,緊接著蘇俄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輾轉來到美國,後來又回阿富汗尋找故人之子贖罪的過程。其中最令我不解的是阿米爾為什麼要背叛哈山,因為這個事件之後,阿米爾的父親與哈山的人生才有了改變,也留下了阿米爾千里贖罪的因子。

或許有很多人可以找出一堆原因來解是阿米爾為何背叛哈山,像是好野人的自傲、得不到父愛的遷怒、目睹哈山受辱卻無力救援的恐懼,都能夠算是一些關鍵的因素吧。只是這樣殘忍的背叛,我只能說...好像有點牽強啦,不過人有時候就是會腦衝血,做出一些蠢事也不一定。

接下來回到電影,看完書將近一年,對於書中劇情只剩下幾個重點,隨著電影的推進,慢慢的找回書中的記憶,而對於過年前剛看完書的K來講,電影的情節都在預料中,所以當索拉伯拉起彈弓,他早已經拉起了衣角遮住視線,而我還在想,「阿瑟夫是白癡啊,要把阿米爾砍死也不過是吹灰之力,幹嘛把音樂開那麼大聲」。

阿米爾在電影跟書中的童年只能用三個字來形容「死小孩」,或者用六個字-「沒種的死小孩」,看電影的時候一邊這樣碎念著,不過也不能怪他,回想起在那個年紀,也許我們也會做這樣的事情,當事情超過可處理的範圍,所以我們會選擇逃避。對有些人來講,這好像跟年紀無關就是了。

一年前,看書的時候,想的是為什麼要這樣背叛哈山? 但是現在,好像想通了一點。就是....不這樣安排的話,就沒辦法演下半場的贖罪之旅。

像這樣改編暢銷書籍的電影時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這本書已經有好幾百萬的人看過,而每個讀者都是導演,書中的情節,早在翻閱的時候,腦海裡已經演過一遍」,電影能做到的就是把畫面重現,並且在短短的兩個鐘頭內把故事講完,既要滿足書迷,也不要讓沒看過書的人一頭霧水,按照故事情節推演當然是最保險的方法。

但是電影情節跳躍的有點快,要一段一段很用心的看才行,感情戲雖然鋪陳時間很久但覺得張力不夠,前段感受不到哈山跟阿米爾的感情(除了知道阿米爾對哈山很壞以外,看不出書中要表達對於哈山的嫉妒),感受不到老爸對阿米爾的期望(除了放風箏),而阿米爾陷害哈山的情節不到兩分鐘,甚至最後在阿米爾去救索拉博的片段,也少了索拉博自殺,阿米爾在醫院的虔誠祈禱(那才是贖罪,不過K說可以用在清真寺的那段扯平)。

而在電影畫面的呈現上,在放風箏大賽用了大量的特校,彷彿戰鬥機纏鬥的鳶子,一推一拉間消滅另外一架「敵風箏」,加上競技的配樂,這段蠻有樂趣的,超越期待。另外,電影用了大量的外語對白(阿富汗語?據說還有達利語、普什圖語,甚至巴基斯坦的屋爾嘟語),還找來真正的阿富汗小學生來演阿米爾與哈山、索拉博,但對我而言,語言的意義可以說是近乎於零,至於阿富汗的場景及傳統習俗,也因為距離太過搖遠,也只是畫面的映射,或許是我不懂,沒有太多的體悟。

少年哈山曾對阿米爾說過:「為你,千千萬萬遍!」最後換成阿米爾對哈山的孩子再說:「為你,千千萬萬遍!」時,我竟覺得這變成一句無力的口號。

喔,還有配樂,跟香料共和國一樣推薦,改天得要去敗個一張來聽..。

又是拉哩拉雜寫一堆沒重點的心得,而且寫得好像很不好看的樣子,不過,對於沒有看過書的人,這的確是一部好片子,用心看的話,還是會掉幾滴淚。對於看過書的人,可能是期望太多,所以失望也比較高吧。就像哈利波特一樣,看完書之後,很難再去看電影(雖然我還是每一部都看了)。

後記: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又遇到後排有死小孩在問東問西,打壞一整個觀影情緒。有哪裡是禁止小孩入場的電影院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pheus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